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政府分发200零吉书券中被遗忘的一群......



首相在财政预算案中
派发500令吉给月入少于3000令吉的家庭
同时每个家庭的在籍中小学生获100令吉津贴
中六、大专及大学生可获得200令吉书券
受惠学生可即日起至3月31日前,到特定书店购买参考书。


政府派钱当然与大选脱不了关系,
而且能够拿钱当然也是好事,至于投给谁迟点再打算。
看起来很好,130万学生受惠。


但是,他们遗漏了我们这一批学生。
我是刚考完SPM的学生,现在等成绩出炉。
通常成绩都会在3月时公布。



3月31日截止的使用期限,
也就是说:
我们不可能在受惠名单内!


据说那些修读文凭课程的不包括在内,
因为教育部说这属于短期课程,
不在受惠名单内。
这我至少能了解,因为政府都说清楚了。


政府发放书券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减轻负担?
如果我们今年拿了成绩后去读中六,
岂不是不能在今年拿到书券?


而且,这些优惠还不确定是年年发放的政策,
可能只是今年派钱而已。
都说了嘛,担心选票啊。
明年的事就很难说了,会不会继续派也要看官老爷的心情了。





之前说小学至中学的学生可享有100零吉津贴,
然后就说中六、大专及大学生可获得200令吉书券。
但刚考完SPM,准备更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呢?
教育部你们忘了我们吗?


我们不是大马公民吗?
为什么好像没受惠的?


突然觉得,
我们就是政府财政预算案下,
那被遗忘的一群.....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通知)SPM华文应用文最新修改细节


刚刚看聋婆婆的面子书,看到这项讯息,在这里分享下:


考試局於上周通知,
SPM華文試卷一應用文部分:


今年開始,考生得採用當局提供的地址。
(至於地址是什麼,當然是要等考試當天才會知道)




记得看好题目,老师应该会在不久后向大家讲解这项改革。
我也还没获得通知。

虽然这项改变没有什么影响到我们,但是请问有什么意义吗?










我的看法是:
其实考试局真的很无聊,朝三暮四更改,
像之前就告诉我们,中四读的英文literature某些部分不会出了
(那要我们读来干嘛?虽然缩小范围也很不错下..)
但他们好像很好玩这样。唉~~
有时间就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吧,比如说检讨华文科难拿A+的问题。
还有一直想说的,道德这一科,考试的方式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变成另一个sejarah,失去原有的意义。
其实,道德在spm拿A+又怎样?代表什么?斯文败类为什么又会出现?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SPM Sejarah 难考吗?不!——历史拿A+的TIPS

其实很多人都说SEJARAH很难考。

其实,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今年我学校的老师很不错下,他教了我们很多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然后,前几天我在一直留意的看到了这一个SlideShow。

里面说的,其实我老师也说过了。
但是,我想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吧?
所以就在这里分享,让大家知道历史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老师还有说的tips就是:


1)切记不能用point form,不然等着分数被除2吧,哈哈~~
2)不要写太长(老师不是神,改死他咩?哈哈)
3)直接写point,不要说太多,不用pendahuluan和penutup
4)写一个point,最好空一段。(容易看)
5)字体要整齐(每科也一样,不然印象直接被扣分)
6)不要怕,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是有写到与那个point有点关联的话,老师都会给你分。
7)记不到人名?地方名很难背?没关系,只要音差不多就会给分的。(不要太远啦)
8)KBKK(问你意见的),只要positive的答案,一定会给分。(也要logic)
9)虽然题目可能只有2分,并只有2行线,但其实你可以加多1,2行来写答案的。
10)虽然在同一条线有2个答案,但是分数照算。


例子:Apakah aktiviti zaman jahiliah?  (2m)
         (a)_________
         (b)_________

          
你在(a)写:minum arak,berzina
       (b)写:saling membantu

当然,(b)是错的。你想你会的几分?
答案是:2分。


是这样改的
(a)minum arak  (1) ,berzina  (1)
(b)saling membantu   (0)







呼,这些就是我所记得并整理出来的一些tips啦~~
是不是很简单?
不保证100%准确,但值得参考。
加油!


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SPM不再那么重要?重点在STPM上?



以前就说努力读书,把SPM考好,
这样就可以拿到JPA奖学金,出国深造。

所以,SPM很重要。

但是,现在SPM没有了JPA奖学金。
而是要等到中六STPM后才能申请。

再加上,
现在的STPM更改了形式。
教育部明年開始實行新的考試制度,
同時取消大學先修班一及二年級制,
改為3學期制。

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魏家祥說,
在新制度下,學生在每個學期末都有考試,
若不滿意考試成績可申請重考,意即每位學生有“正考”與”重考”6次的考試機會,
以獲取最滿意的分數。

這意味高級學校文憑考試(STPM),“一次考試定前程”的格式將不復存在。

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
SPM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对于决定了要升上中六的学生来说,
SPM简直就是一张废纸。
(当然最少也要有进中六的credit)
因为目标都落在比这更加之珍贵、重要的STPM上了。

而以前说中六难考,
因为“一考定江山”,但现在也不再这样。
所以对考生来说,STPM没这么大的难度和压力了

详情请点击以下的连接:
魏家祥:期末考取代STPM‧明年起中六改3學期制

不懂啦,以上的这些只是我的看法。

欢迎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面子书转载)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 “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 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 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 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 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 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 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 “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 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 迟早都得消灭。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 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 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 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 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 出钱出力?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 凄凉,以至于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 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 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 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 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 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 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 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 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 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 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 国。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 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 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 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 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 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 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 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 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 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亮皆 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 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 西亚政府不承认!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 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 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 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 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 门。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 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 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影响我一生最 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 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可以说,我很偏执。我只有 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学。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从那时开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绝没到 “好”的程度。但是,马来文,我始终不愿意去学习,在统考中马文拿了惨兮兮的“B6”还常拿去说嘴。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 来西亚人。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 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不管怎么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一整个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会写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试图找到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试图找到自己的定 位,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要到哪里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留在中国还是去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单方面的信息,很难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国, 或许就只能是成为一个尴尬、孤立的个体。去到西方国家,那更是彻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维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还可能面临他们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会回去马来西亚,即使我们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压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个难以实现自我的空间。但是,我或许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继续给国阵施加那千万 分之一的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开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质生活不丰裕,即使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跟喜欢的人 在一起,幸福或许就那么简单不是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作者
http://blog.sina.com.cn/hocanhao
http://www.renren.com/profile.do?id=292156717
原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b3fb290100l1k8.html




 小记:
*在面子书上看到的,觉得他说得对极了,
  特此转载,华人必看~~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我♥華文,我說華語!!!

华语,
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母语。
是我们的根。

随当年祖先们被逼远赴南洋,
为家庭奋斗,挣口饭吃。
身在异乡的我们,
并没忘记自己的根。
在黄皮肤之下,
我们留着的是中华文化的热血!

就拿我的学校来说好了,
当年,
祖先们就是远从中国空运大理石
一砖一瓦把握学校给建立起来
他们三餐都温饱,
却还不忘教育
这,
是为了什么?
这都是为了捍卫母语啊!
他们明白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件事。
而当年的那间学校,
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一路来成功培育许多国家栋梁。

但是到近年来,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都认为:
“学华语,本来就是应该的”
所以,他们不珍惜

而且学校的课程过于呆板,一成不变
这些都是他们讨厌华语的原因。

其实,
要明白
学华语不是必然的
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所拥有的
学华语,
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我们不要把学华语当成是苦差
考试考得差,不是阻碍你的原因

爱華文,說華語
最后,
我想大声说:
“我♥華文,我說華語!!!”

 学华文应该是像这样细水长流的。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谈新闻写作技巧:五句话妙手著文章

(2007-06-13)


12月8日下午,新闻界“三项教育”赴高校系列讲座北大第二讲,《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们面对面,畅谈新闻 写作的技巧。他从自身的从业经验中总结了五句话,给在座的“准记者”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向各位推荐一个方法,不但对听这个讲座有用,或许对你一生都有用,这个方法就叫做简单化。”詹总编顿了顿,提高了音调说。他强调“与 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而,简单化常常是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今天的讲座其实内容很多,但我建议大家记住五句话。”詹总编把身体往前倾了倾,一字一顿地告诉大家:第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第二句话叫做“水 平高低在选择”,第三句话是“述评写作三段式”,第四句话是“言论写作三要素”,第五句话是“最高境界是通俗”。

     
方法篇:问题、选择、通俗


      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詹总编说他最想告诉大家这两个概念:“记者就是一个记录者,就是记录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是干服务工 作的,我常说我们的记者,和街上骑自行车送外卖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区别。”詹总编加重了语调,加快了语速,“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他说,无论是采访人 物还是采访一个地区,采访之前都要先问问自己,读者对这个地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要写好一篇好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妨在行文中先设 几个靶子,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

      在谈到“水平高低在选择”这一点时,詹总编皱了皱眉,思考了几秒钟后向大家娓娓道来:“写稿水平的高低在于选择,那究竟是怎么选择的呢?可分为五个部分 ——对象的选择、角度的选择、结构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和文体的选择。每个选择都高出别人一点点,最后整篇文章就比别人高出一筹了,水平高低也自见分晓。”

      詹国枢把通俗比作“通俗化其实就是新闻记者‘第二种翻译’的要求:即把日常生活中读者想了解、想知道但又不一定搞得清楚、明白的事情,通过我们的采访,翻 译成他们搞得清楚的各种报道。”

      为什么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要追求通俗化呢?詹总编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从我们的报道内容看,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理论可 以说是五彩缤纷、纷繁复杂,如果这些现象、行为、理论不通过记者的提炼、加工,把它通俗的翻译出来,一个普通的读者是不可能具备那么全面的知识,因而也是 很难看懂这些报道的。第二,从读者的对象看,现代社会工作非常紧张,生活节奏很快,加之信息渠道、资讯来源丰富,所以人们对新闻报道有了快餐式、通俗化的 要求,也就是说新闻必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实践篇:述评、言论三要素


      “搞新闻免不了要写述评,尤其是从事新闻报道,述评写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述评写作,无论写什么内容,结构都要掌握好,把握好三段式。把这三部分写好了, 述评就成功了。”詹总编高度概括了自己总结出来的评述三段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他指出,三段式是把新闻事实的前前后后、各个侧面都囊括进去了, “是什么”讲的是现在,“为什么”讲的是过去,“怎么办”讲的是将来。“只要灵活地运用了这三段式,写出来的评述肯定有人看!”詹总编自信满满,微笑着 说。

      故事、见识、文采——这就是言论写作的三要素。“其中故事是个大概念,也包括新闻、历史、典故、趣事、资料。它的要点有两条,一是要新鲜的,别人不知道 的。二是要有深思的,能展开议论的。我平时写言论最花功夫的就是找故事。” 詹总编还强调了写作的乐趣,“中国文字不但写出来可以神采飞扬、韵味无穷,写作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如果人生有幸福时光或者快乐时光的话,我认为写作时就是 一种幸福时光。”

     
体会篇:恣意著文章


      “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电脑前写文章经常把时间忘记了,”谈起写文章的乐趣,詹总编一脸幸福地说。除了在担任《经济日报》记者、管理者时写就的大量脍炙 人口的文章,詹国枢还在一些杂志设有专栏,为杂志撰写了大量述评、散文。

      “有时候看到某一句写下来之后自己很得意,问上一句,这是你写的吗?回答一句,这真是我写的。人一定要有一种自我欣赏的自信,这样人生才有乐趣。”詹总编 边说边笑着,身体稍稍往后仰着,听着同学们会心的笑声。

      “所以好的言论,第一要有故事,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文采。具备这三要素,言论基本上是大功告成。”詹总编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又恢复了坐姿。“记住这五 句话,就可以做到妙手著文章了。”詹总编微笑着说道。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拥有一间属于你自己的记忆宫殿 !!

偶然间看到杨宝贝的blog有说一个叫做“记忆宫殿法”的加强记忆方法,
觉得很有趣,也上网去搜了一下:-

这方法有没有效,
见仁见智。
不过既然有好康,所以也来分享一下啦~:D

記憶宮殿法的基礎是這樣一項事實:我們非常善於記住我們所知的場所。“記憶宮殿”是一個 暗喻,象徵任何我們熟悉的、能夠輕易地想起來的地方。它可以是你的家,也可以是你每天上班的路線。這個熟悉的地方將成爲你儲存和調取任何資訊的指南。來看 看它是怎麽運做的。

宫殿记忆法是中世纪一个传教士发明的一种快速记忆方法,并能长久的储存,主要是说当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时,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宫殿,有很多间房子,每个 房间有很多格子,这样把需要记忆的东西都放在里面,同时通过生动的联想,越是血腥的恐怖的越记忆犹新。

记忆宫殿的使用可上溯至古罗马时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 的记忆绝活也可归因于它。例如,8次世界记忆冠军Dominic O’ Brien,他能记住54张桌子上的所有牌(2808张)的顺序,每张牌只看一次。通过运用记忆宫殿法及其变体,人们还取得了无数类似的成就。甚至在小说 中都有几个例证,比如Thomas Harris的小说《汉尼拔》,连环杀手汉尼拔·莱克特就利用记忆宫殿长期储存了对复杂病历的极其鲜明的记忆。(遗憾的是,这段在电影里被删去了。)

当 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要做Dominc那样的记忆冠军(或者汉尼拔那一行)。但是记忆宫殿法对所有类似的努力:学习外语、记住演讲内容、准备考试以及 其他事情,都是非常有效的——即使你要的只是唤起你的回忆。


记忆宫殿

宫殿记忆法的基础是这样一项事实:我们非常善于记住我 们所知的场所。“记忆宫殿”是一个暗喻,象征任何我们熟悉的、能够轻易地想起来的地方。它可以是你的家,也可以是你每天上班的路线。这个熟悉的地方将成为 你储存和调取任何信息的指南。来看看它是怎么运做的。

运用宫殿记忆法的五个步骤:

1.选择你的宫殿
首 先和首要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地方。本技巧的有效性取决于你在脑海中轻易地再现这个地方并在其中漫步的能力。你必须仅仅用你精神的“眼睛”就能 身临其境。

举例,一个较好的初步选择可以是你的家。请记住,你对这个地方的细节的再现越鲜明,你就能越有效地记忆。

其 次,试着在你的宫殿里确定一条特别的路线,而不只是再现静止的场景。也就是说,想象对你家做一次详尽的巡视,而不只是简单地把你家图像化。就像我们将在下 一步骤中看到的,这会大大增强本技巧的效果,如果你能按照确定的次序回想起物品的话。

对记忆宫殿的选择,这里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推荐,以及可 以采取的路线:

你所在城市的熟悉的道路。可能的路线比如你开车上班经过的,或其他你熟悉的街道的顺序。

现在或者以前 的学校。你可以想象从教室到图书馆的道路(或者是去街对面的酒吧,如果那让你铭记于心的话)。

工作场所。想象从你的隔间到咖啡机,或者 到你老板的办公室(这不难选吧)。

风景。想象在附近一带散步或者你在公园里慢跑的路线。

2.   列出明显的特征物

现在你需要注意所选场所里的明显的特征物。举例,如果你选择巡视你的家,大门应该是第一个引起注意的特征物。

继续在 你的记忆宫殿里做虚拟漫步。进门之后,第一个房间里有什么?

系统地分解这个房间(你可以确定一个标准程序,比如总是从左看到右)。什么 是下一个引起你注意的特征物?可以是餐厅中间的桌子,或者是墙上的一张画。

一边走一边继续在头脑中记录其他的特征物。它们中的每一个都 将成为一个“记忆槽”,等下你就可以用来储存一个特定的信息。
3.把宫殿牢牢印在脑中

要让这个方法有效,最重要的就 是要让这个地方或者路线百分之百地印在你的头脑中。尽你所能去记住它。如果你是擅长形象思维的人,这应该不难。如果不是,这里有一些能帮上忙的窍门:

按 照路线亲身走上一遍,当你看见那些明显的特征物时,大声地重复。

在纸上写下选择的特征物,在脑中巡视它们,并大声重复。

总 是从同样的视角观看那些特征物。

得明白形象思维是一种技能。如果你仍然感到困难,你可能要先去提高你的形象思维能力。

当 你相信你已经成功了,再反复几次。对你的记忆宫殿来说,“大量练习”你的路线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你自信已将路线深深印在你的头脑中,你 就算准备好了。你已经拥有你的宫殿,它将可以反复用于记住任何你要记住的东西。

4、联系

现在你是你宫殿的主人,可以 好好利用它了。

就像大部分的记忆增强方式一样,宫殿记忆法通过形象化的联想起作用。过程很简单:你选 择一个已知的图像——称为记忆挂钩——和你想记住的要素结合起来。对我们来说,一个记忆挂钩就是我们记忆宫殿里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物。
记忆挂钩方 法就是“改善记忆:讲你大脑的语言”这篇文章里描述的方法,如果你还没看过它,强烈推荐。

根据那篇文章的描述,形象化联想的正确方式 是:

疯狂的、滑稽的、讨厌的、不同寻常的、超凡脱俗的、生动的、荒谬的——总之,就是那些容易被记住的东西,不是吗?把场景营造得独一 无二,在真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发生。唯一的规则:乏味就是错。

虽然这个技巧能记住大量信息,先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用“家”这个记忆宫殿 来记购物清单。假设清单上的第一项是“腌肉”。

让思维送你去你的记忆宫殿。你在头脑中看见的第一个特征物是你家的大门。现在,用一种滑 稽的方法,把“腌肉”和你家大门的样子形象化地结合起来。比如想象巨大的腌肉条像B级片的僵尸一样从门下涌出来伸向你的腿,这样如何?去感受“腌肉手”在 你腿上的触感。去感受那该死的的腌肉味。这够让人印象深刻吧?

现在打开门,沿着你已经确定的那条路线继续走。看到的下一个特征物,把它 和要记忆的下一项联系起来。比如下一项是“蛋”,而第二个特征物是“丈母娘的照片”。很好,在这点上你知道该怎么做……程序都是一样的,只要保持头脑中的 画面联想,直到搞定所有要记的项目。

5、参观你的宫殿

到这一个步骤,你已经记住了那些项目。但如果你是个新手,你可 能还需要做一点复习,至少要把行程在头脑中演练过一次。

如果你从同样的地方开始并遵循同样的路线,每当你看到途中选定的特征物时,要记 的东西就会瞬间浮现。路线从出发到结束,注意那些特征物,并且在脑中重演场景。当你的行程终结,转过身从反方向走回你的出发点。

最后就 完全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问题了。你越放松就这事越容易,你就能记得越好。

最后的观点

我喜欢宫殿记忆法(和其他的挂钩方法)在于它们不但非常有 效,而且学起来、用起来都很有趣。

只需要一点经验,你用记忆宫殿记住的目录会鲜活地存在于头脑中很多天、很多周甚至更加长久。

要 知道,你想要多少宫殿就能创造多少个,或简单或精致都如你所愿。它们每一个都是一家“记忆银行”,随时准备好帮你记住任何事。

客观场所 和思维概念的联系是我所知的最强有力的记忆组合。其他大多数记忆技巧(通常比记忆宫殿复杂得多)的原理,至少有部分是使用客观场所作为记忆挂钩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看完后认真想10秒钟,你会改变自己

最精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吧............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 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 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 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 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 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 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 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 岁月。

        人因梦想而伟大,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并立即行动的人!


Super HOT post !! 最高人气帖子排行榜!!

Memorable Photo 那些年,记忆中青涩的脸